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催化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2013, Vol. 34, No. 1
    Online: 2013-01-23

    封面介绍:

    《催化学报》以本期专刊的出版庆祝闵恩泽院士九十华诞. 闵恩泽院士是 2007 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被誉为“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 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 绿色化学的开拓者”.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第34卷第1期目次
    2013, 34 (1):  0-0. 
    摘要 ( 814 )   PDF(1487KB) ( 567 )  
    《催化学报》以本期专刊的出版庆祝闵恩泽院士九十华诞
    何鸣元, 刘海超
    2013, 34 (1):  1-3.  DOI: 10.1016/S1872-2067(11)60511-1
    摘要 ( 1710 )   [Full Text(HTML)] () PDF(421KB) ( 669 )  
    闵恩泽先生小传
    张晓昕
    2013, 34 (1):  4-9.  DOI: 10.3724/SP.J.1088.2013.21254
    摘要 ( 1644 )   [Full Text(HTML)] () PDF(890KB) ( 669 )  
    以催化技术创新贡献国民经济50年——记闵恩泽先生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和贡献
    何鸣元
    2013, 34 (1):  10-21.  DOI: 10.3724/SP.J.1088.2013.30108
    摘要 ( 1622 )   [Full Text(HTML)] () PDF(443KB) ( 495 )  
    介绍了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闵恩泽院士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与贡献, 包括: (1) 不断研发炼油新催化剂, 奠定中国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基础——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 (2) 自主创新, 开发新催化材料和新反应工程——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 (3) 开发绿色石化技术, 从源头根治环境污染——绿色化学的开拓者三部分内容.
    综述
    多级孔催化剂的合成及应用
    李小云, 孙明慧, ROOKE Joanna Claire, 陈丽华, 苏宝连
    2013, 34 (1):  22-47.  DOI: 10.1016/S1872-2067(11)60507-X
    摘要 ( 4102 )   [Full Text(HTML)] () PDF(2171KB) ( 1681 )  
    系统总结了多级孔分子筛、多级孔金属氧化物和多级孔碳基材料等多级孔催化剂材料的研究进展, 主要阐述了多级孔催化剂材料已有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
    支撑未来炼油工业发展的若干关键技术
    李大东
    2013, 34 (1):  48-60.  DOI: 10.1016/S1872-2067(11)60508-1
    摘要 ( 2176 )   [Full Text(HTML)] () PDF(724KB) ( 1528 )  
    概述了未来炼油厂主要任务中关键技术的特点和使用效果. (1)提高轻质油收率, 关键在于重油的高效转化, 关键技术包括渣油加氢技术、重油加氢与催化裂化双向组合技术、多产轻质油的催化裂化蜡油选择性加氢工艺与选择性催化裂化工艺集成技术、浅度溶剂脱沥青-脱沥青油加氢处理-催化裂化技术; (2)生产清洁燃料, 主要是生产要求越来越高的清洁汽油和柴油, 关键技术有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技术、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 (3)生产优质化工原料, 关键技术主要是催化丙烯技术.
    磁稳定床反应器
    宗保宁, 孟祥堃, 慕旭宏, 张晓昕
    2013, 34 (1):  61-68.  DOI: 10.1016/S1872-2067(11)60476-2
    摘要 ( 2212 )   [Full Text(HTML)] () PDF(680KB) ( 862 )  
    介绍了磁稳定床反应器在国际上的首次工业应用, 它集成了浆态床、固定床、移动床和流化床等反应器的优点. 通过调整线圈间距、在反应器内设置磁隔栅构件, 实现了均匀磁场的放大; 绘制出磁稳定床反应器链式操作相图. 将非晶态 Ni 优异的加氢性能和磁性与磁稳定床反应器反应过程强化性能相结合, 实现了在己内酰胺加氢精制过程的工业应用, 并建成 5 套 20~40 万吨/年工业装置. 磁性催化剂与磁稳定床反应器相结合, 强化了甲烷化、乙炔选择性加氢和烯烃叠合等反应过程, 形成了新技术生长点.
    纳米分子筛在炼油和石油化工中的应用
    慕旭宏, 王殿中, 王永睿, 林民, 程时标, 舒兴田
    2013, 34 (1):  69-79.  DOI: 10.1016/S1872-2067(11)60462-2
    摘要 ( 3146 )   [Full Text(HTML)] () PDF(1190KB) ( 1043 )  
    介绍了纳米 ZSM-5 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在直馏汽油非临氢改质中的应用、纳米 β 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在苯与乙烯液相烷基化中的应用、纳米空心钛硅分子筛 (HTS) 的合成及其在环己酮氨肟化过程中的应用以及纳米 Silicalite-1 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在环己酮肟气相贝克曼重排生产己内酰胺中的应用, 并简要综述了上述纳米分子筛合成和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结果表明, 对于炼油和石油化工中易结焦失活的催化反应过程, 分子筛的纳米化可抑制催化剂快速失活, 延长催化剂寿命.
    影响微藻规模化培养的因素
    朱俊英, 荣峻峰, 宗保宁
    2013, 34 (1):  80-100.  DOI: 10.1016/S1872-2067(11)60497-X
    摘要 ( 2564 )   [Full Text(HTML)] () PDF(897KB) ( 1046 )  
    概述了微藻生物能源技术中的微藻规模化培养的研究现状, 从藻种筛选、代谢机理、培养条件和光生物反应器几个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影响微藻规模化培养的因素, 为微藻生物能源的发展及光生物反应器的研发提供建议与思路.
    废弃油脂原料 SRCA 生物柴油技术的研发与工业应用示范
    杜泽学, 唐忠, 王海京, 曾建立, 陈艳凤, 闵恩泽
    2013, 34 (1):  101-115.  DOI: 10.1016/S1872-2067(11)60490-7
    摘要 ( 2174 )   [Full Text(HTML)] () PDF(635KB) ( 1095 )  
    针对废弃油脂品质差, 酸值高, 难于采用传统的碱催化酯交换技术加工生产生物柴油,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展了超/近临界甲醇介质中油脂溶解和反应的基础研究, 相继解决了甲醇与油脂的互溶、降低反应条件, 三脂肪酸甘油酯和游离脂肪酸的深度转化, 以及产品质量等问题, 成功开发了近临界醇解生物柴油技术 (以下简称 SRCA), 于 2009 年建成了 6 万吨/年工业化示范装置, 以酸化油和餐厨废油为原料, 生产连续稳定, 产品收率高且满足国家生物柴油质量标准 (GB/T 20828-2007).
    合成气制混合醇双功能催化研究进展
    肖康, 鲍正洪, 齐行振, 王新星, 钟良枢, 房克功, 林明桂, 孙予罕
    2013, 34 (1):  116-129.  DOI: 10.1016/S1872-2067(11)60496-8
    摘要 ( 2442 )   [Full Text(HTML)] () PDF(663KB) ( 1177 )  
    混合醇合成要求催化剂具备至少两类活性中心, 一类用于解离吸附CO以生成烷基链, 另一类用于非解离吸附CO以使烷基链含氧化生成醇. 两类中心通过协同作用共同构成混合醇合成所需的双活性中心. 简要综述了近年来合成气制混合醇过程中涉及的双功能催化研究进展, 并以几类典型的催化剂体系为例, 从双活性中心的构筑、典型的双活性中心结构、反应过程中双活中心结构的演变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混合醇催化剂的研发应从纳米尺度上对催化剂进行设计, 使催化剂表面具有足够多的双活性中心, 并设法稳定催化剂的双活性中心结构.
    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的开发及应用
    方向晨, 郭蓉, 杨成敏
    2013, 34 (1):  130-139.  DOI: 10.1016/S1872-2067(11)60506-8
    摘要 ( 1954 )   [Full Text(HTML)] () PDF(561KB) ( 859 )  
    介绍了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制备及应用技术的研发过程. 通过对超深度加氢脱硫反应机理和催化基础的详细研究, 建立了催化剂的制备技术平台, 包括新型的氧化铝载体制备技术、催化剂表面控制技术和提升催化剂烷基转移性能的改性技术, 开发了FHUDS-5和FHUDS-6等性能优异的催化剂; 通过研究不同类型催化剂性能与反应器不同区域环境的特点, 建立了优化的催化剂级配使用技术平台, 满足了工业上对超低硫柴油生产的需求.
    研究快讯
    Mn掺杂对Ni/ZnO吸附剂脱硫性能的改进
    张玉良, 杨永兴, 林峰, 杨民, 刘铁峰, 蒋宗轩, 李灿
    2013, 34 (1):  140-145.  DOI: 10.1016/S1872-2067(11)60513-5
    摘要 ( 2150 )   [Full Text(HTML)] () PDF(575KB) ( 793 )  
    合成了5%Ni/Mn-ZnO吸附剂体系, 并在固定床上考察了Mn的掺杂对该吸附剂的吸附脱硫性能的影响. 8%MnO掺杂的5%Ni/MnO-ZnO吸附剂抗烧结性能显著提高, 并且吸附剂的脱硫活性和再生活性均有较大提高, 三次再生后的脱硫率仍比一次再生的无Mn掺杂的5%Ni/ZnO吸附剂的脱硫率高出约4%. XRD表征显示掺杂后的吸附剂有ZnMnO3生成.
    介孔 Co-Al2O3 催化剂上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
    刘瑞艳, 杨美华, 黄传敬, 翁维正, 万惠霖
    2013, 34 (1):  146-151.  DOI: 10.1016/S1872-2067(11)60481-6
    摘要 ( 2062 )   [Full Text(HTML)] () PDF(692KB) ( 699 )  
    采用一锅法制备了介孔 Co-Al2O3 催化剂, 并首次用于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反应. 结果表明, 与普通浸渍法相比, 一锅法制备的 Co-Al2O3 催化剂表现出更为优异的催化性能. 合成的介孔 Co-Al2O3 催化剂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 以及规整有序的六方介孔孔道, Co 物种高度分散, 从而导致还原后高的金属分散度, 而介孔孔道对金属纳米颗粒的约束作用可有效增强金属的抗烧结能力.
    研究论文
    Hydrodenitrogenation of porphyrin on Ni-Mo based catalysts
    Eika W. QIAN, Satoshi ABE, Yusaku KAGAWA, Hiroyuki IKEDA
    2013, 34 (1):  152-158.  DOI: 10.1016/S1872-2067(11)60514-7
    摘要 ( 1674 )   [Full Text(HTML)] () PDF(492KB) ( 542 )  
    The hydrodenitrogenation (HDN) of porphyrins was carried out over a series of phosphorus containing NiMo/Al2O3 catalysts using a fixed-bed flow reaction system. A method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porphyrin and its derivatives produced by HDN was established. In HDN of porphyrin, four types of hydrocarbons: C8 alkanes, C8 alkenes, C9 alkanes, and C10 alkanes, and two groups of nitrogen-containing compounds: alkyl substituted bipyrrolidines (alkylbipyrrolidines) and alkyl substituted tripyrrolidines (alkyltripyrrolidines) were identified. The hydrogenolysis of porphyrins occurred rapidly at lower temperature but higher temperatures were required for the HDN of porphyrins. The NiMoP3 catalyst showed the highest catalytic activity for the HDN of porphyrin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upports and catalyst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dispersion of Mo is improved and the number of weak acidic sites on the NiMoP catalysts increases with the addition of phosphorus.
    Ni/Mo/N催化剂合成及其在噻吩存在体系下苯加氢反应中的应用
    褚绮, 冯杰, 李文英, 谢克昌
    2013, 34 (1):  159-166.  DOI: 10.1016/S1872-2067(11)60509-3
    摘要 ( 1887 )   [Full Text(HTML)] () PDF(1269KB) ( 899 )  
    Ni/Mo/N间隙型催化剂具有高的加氢活性及良好耐硫性, 可应用于煤液化油加氢精制高性能喷气燃料. N原子由于只占据晶格间隙位置, 在进入Ni/Mo过程中会因不占据晶格中的特定晶位, 容易从金属晶格溢出导致无法形成稳定的Ni/Mo/N间隙型催化剂. 为此, 本文利用前驱体晶型控制的方式来实现Ni/Mo/N催化剂合成. 采用络合物分解一步法, 考察了不同结晶过程和老化时间对合成的Ni/Mo/N催化剂用于苯加氢反应活性影响, 并采用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透射电镜-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对催化剂结构组成进行表征. XRD分析结果显示, 钼酸铵[(NH4)6Mo7O24?4H2O] 、乙酸镍[Ni(CH3COO)2?4H2O]和六亚甲基四胺(HMT)添加顺序、结晶过程和老化时间直接影响催化剂组成, 并决定Ni/Mo/N晶相的形成. 结晶过程慢速搅拌速度和短老化时间有利于合成含Ni2Mo3N, Mo2C和Ni晶相的高活性Ni/Mo/N间隙型催化剂, 使苯加氢制环己烷模型反应苯的最大转化率达93%, 环己烷选择性为100%. 含0.01 wt%噻吩的存在使苯转化率由72%降至50%, XPS分析结果表明, 催化剂表面形成的MoS2是催化剂活性降低的重要因素.
    超临界流体中制备微孔和介孔结构金属有机框架负载 Ru 及其催化性能
    吴天斌, 张鹏, 马珺, 樊红雷, 王伟涛, 姜涛, 韩布兴
    2013, 34 (1):  167-175.  DOI: 10.1016/S1872-2067(11)60475-0
    摘要 ( 2084 )   [Full Text(HTML)] () PDF(599KB) ( 886 )  
    以柠檬酸为螯合剂,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为表面活性剂, 通过 ZrOCl2•8H2O 与对苯二甲酸 (H2BDC) 反应制备了同时具有微孔和介孔结构的 Zr 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Zr-MOF), 并在超临界 CO2-甲醇流体中将 Ru 负载于 Zr-MOF 上, 制备了 Ru@Zr-MOF 催化剂,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 射线粉末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N2 吸附-脱附、X 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研究了该催化剂在苯及其同系物加氢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结果表明, Ru 纳米金属颗粒均匀地分散在 Zr-MOF 载体上, 平均粒径约为 2.3 nm, 在苯及其同系物的加氢反应中表现出很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以深度脱铁Fe-YNU-1分子筛为硅源制备Al-YNU-1及其形成机理
    王鹏飞, 李俊汾, 董梅, 秦张峰, 王建国, 樊卫斌
    2013, 34 (1):  176-184.  DOI: 10.1016/S1872-2067(11)60510-X
    摘要 ( 1787 )   [Full Text(HTML)] () PDF(903KB) ( 518 )  
    主要研究了以哌啶为模板剂, 深度脱铁的Fe-YNU-1分子筛为硅源, 采用后合成法制备Al-YNU-1分子筛及其形成机理. 通过考察铝含量、水含量、晶化时间和酸处理条件对形成Al-YNU-1分子筛结构的影响规律, 发现Al-YNU-1分子筛骨架中的Al含量较以深度脱硼的B-MWW为硅源得到的样品提高了近一倍. 结果表明, Si源中存在大量晶格缺陷位、酸处理脱除Al-MWW层状前驱中大部分模板剂分子与大量骨架Al是形成Al-YNU-1分子筛的必要条件.
    钯催化吲哚直接羰化合成吲哚-3-炔酮类化合物
    李登峰, 单尚, 石利军, 郎睿, 夏春谷, 李福伟
    2013, 34 (1):  185-192.  DOI: 10.1016/S1872-2067(11)60491-9
    摘要 ( 2132 )   [Full Text(HTML)] () PDF(550KB) ( 547 )  
    以Pd(OAc)2为主催化剂, 以Cu为助催化剂, 以碘为氧化剂, 高效地实现了吲哚与苯炔直接羰化合成吲哚-3-炔酮, 并优化了反应条件. 结果表明, 该催化剂体系对带有不同取代基的吲哚、端炔类化合物具有非常好的适用性, 最高分离产率可达94%. 生成的吲哚-3-炔酮产物可进一步与叠氮化钠和溴苄一锅反应, 高产率地得到3-甲酰三唑基吲哚类化合物. 由于原料来源简单, 产率高, 且两类产物都是重要的中间体, 因此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介孔硅负载 Keggin 型钨磷酸催化环己烯环氧化
    蔡雯佳, 周琰, 包任烈, 岳斌, 贺鹤勇
    2013, 34 (1):  193-199.  DOI: 10.1016/S1872-2067(11)60459-2
    摘要 ( 2250 )   [Full Text(HTML)] () PDF(572KB) ( 787 )  
    采用共合成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硅氨基含量的介孔氧化硅 SBA-15, 在其孔道中引入 Keggin 型钨磷酸, 且其含量随硅氨基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考察了不同处理温度下杂多酸的热稳定性, 发现焙烧后钨物种能在 SBA-15 孔道内高度分散. 以 H2O2 为氧化剂, 研究了该催化剂在环己烯环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活性, 考察了杂多酸负载量和焙烧温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400 oC 处理后的钨磷酸催化剂具有高的反应活性和重复使用性能.
    陶瓷膜分布器强化氧气氧化苯酚羟基化反应
    陈日志, 包耀辉, 邢卫红, 金万勤, 徐南平
    2013, 34 (1):  200-208.  DOI: 10.1016/S1872-2067(11)60512-3
    摘要 ( 1816 )   [Full Text(HTML)] () PDF(727KB) ( 569 )  
    采用浸渍法制备CuO/TiO2催化剂, 利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程序升温还原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CuO以分散态和晶体两种形式存在, 且与载体有强的相互作用. 以陶瓷膜为分布器控制氧气的进料, 进行了CuO/TiO2催化氧气氧化苯酚羟基化反应. 与直接通入氧气方式相比, 采用孔径为0.5µm的陶瓷膜控制进氧, 可使苯二酚收率提高13%, 这主要是由于采用陶瓷膜作为氧气进料分布器可以提供大量具有微小尺寸的氧气气泡, 提高体积溶氧系数, 增强气液传质效果. 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 苯二酚收率达2.5%. 对使用后的陶瓷膜进行扫描电镜表征, 发现陶瓷膜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综述
    从催化导向性基础研究到工业应用的若干创新思路与实践 ——庆祝闵恩泽先生 90 华诞
    谢在库
    2013, 34 (1):  209-216.  DOI: 10.3724/SP.J.1088.2013.20926
    摘要 ( 1972 )   [Full Text(HTML)] () PDF(399KB) ( 1001 )  
    闵恩泽先生曾经指出: 开展导向性基础研究对研发新技术及其实现工业应用至关重要. 将高性能催化材料和化学工程技术的结合是石油化工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传统的石油化工领域引入和集成新材料、新工艺与新过程, 可有力地推动石油化工技术的发展. 本文对近年来在多孔催化新材料及若干石油化工关键催化技术的创新实践进行总结, 包括多孔复合催化新材料与工业催化反应的结合、绿色反应工艺与催化剂、过程耦合与强化等几个方面, 凝练了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结合与应用的创新思路.
    中国石化煤化工技术最新进展
    陈庆龄, 杨为民, 滕加伟
    2013, 34 (1):  217-224.  DOI: 10.3724/SP.J.1088.2013.21056
    摘要 ( 2171 )   [Full Text(HTML)] () PDF(597KB) ( 1060 )  
    介绍了中国石化在研发新型煤化工技术方面的主要进展: 开发的 S-MTO 技术已实现工业转化; 甲醇制丙烯、合成气制乙二醇、甲苯甲醇甲基化制二甲苯、合成气制天然气等技术正在开展工业示范或中试研究; 甲醇制芳烃、合成气制低碳烯烃和乙酸加氢制乙醇等其它煤化工技术的研发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基于层状前驱体制备活性位高分散催化材料
    安哲, 何静, 段雪
    2013, 34 (1):  225-234.  DOI: 10.3724/SP.J.1088.2013.20870
    摘要 ( 2088 )   [Full Text(HTML)] () PDF(792KB) ( 1030 )  
    综述了近年来以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 (LDHs) 为前躯体制备高分散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基于 LDHs 层板金属阳离子以原子水平高度分散及层间阴离子以一定方式有序排布的结构特点, 以 LDHs 材料作为单一前驱体, 经层板剥离、晶格限域、插层组装及阵列化等途径制备催化活性位高度分散的多相催化材料具有显著的优势.
    研究论文
    Ce-Zr 复合氧化物负载 Au 纳米粒子催化甲醇氧化反应中的载体效应
    张鸿鹏, 刘海超
    2013, 34 (1):  235-242.  DOI: 10.3724/SP.J.1088.2012.20543
    摘要 ( 2266 )   [Full Text(HTML)] () PDF(415KB) ( 767 )  
    采用沉积-沉淀法制备了不同 Ce/Zr 比的 Au/Ce1-xZrxO2 (x = 0, 0.2, 0.4, 0.6, 0.8) 催化剂, 研究了其催化甲醇完全氧化反应和选择氧化反应中的载体效应. 通过 X 射线衍射、拉曼光谱、X 射线光电子能谱、高分辨透射电镜、CO2 和 NH3 程序升温脱附以及 CO 吸附红外光谱等手段表征了催化剂的结构、组成和酸碱性. 结果表明, 这些催化剂具有相似的载体粒径和晶相结构、Au 担载量、Au 粒径和价态以及相似的表面酸碱性等. 在甲醇完全氧化和甲醇选择氧化反应中, Au/Ce1-xZrxO2 催化剂活性均随载体中 Ce/Zr 比的减小而降低. 与催化剂储氧量, 即表面活性氧浓度下降一致. 对于甲醇选择氧化反应, 甲酸甲酯选择性则随 Ce/Zr 比减小而升高. 这不是由于催化剂表面酸碱性差异所致, 而是与催化剂载体中 Ce 含量降低导致的表面活性氧浓度减小和催化剂的氧化能力减弱密切相关. Au 催化剂载体效应本质的认识将有助于为目标氧化反应设计具有更高活性或选择性的催化剂体系.
    Ti-MOR 钛硅分子筛催化甲乙酮氨氧化反应性能
    丁姜宏, 徐乐, 徐浩, 吴海虹, 刘月明, 吴鹏
    2013, 34 (1):  243-250.  DOI: 10.3724/SP.J.1088.2013.20860
    摘要 ( 2699 )   [Full Text(HTML)] () PDF(489KB) ( 857 )  
    以 TiCl4 蒸气处理深度脱铝的丝光沸石, 采用气固相同晶置换制备了含钛丝光沸石 (Ti-MOR), 并以 H2O2作为氧化剂, 考察了釜式反应器中 Ti-MOR 催化甲乙酮 (MEK) 与氨的液相氨氧化反应合成甲乙酮肟 (MEKO) 的性能, 进而在连续淤浆床反应器中评价了 Ti-MOR 的稳定性和选择性. 结果表明, 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 Ti-MOR 催化剂上 MEK 连续氨氧化反应的转化率和 MEKO 选择性分别达到 95% 和 99% 以上, 优于传统的钛硅分子筛 TS-1; 同时, MEK 转化率、MEKO 选择性、催化剂耐积炭性以及稳定性等指标接近结构重排改性的 Ti-MWW 催化剂.
    由苯制备环己醇新途径
    娄舒洁, 肖超贤, 孙耿, 寇元
    2013, 34 (1):  251-256.  DOI: 10.3724/SP.J.1088.2013.20949
    摘要 ( 1758 )   [Full Text(HTML)] () PDF(435KB) ( 582 )  
    将可溶性Ru纳米粒子用于催化苯选择性加氢制备环己烯反应, 考察了还原方法对Ru纳米粒子催化活性的影响; 并以醇水还原法制备的Ru纳米粒子为催化剂, 考察了温度和压力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当使用脱硫的苯作为原料时, 苯转化率可达30.2%, 环己烯选择性达到46.9%. 以无水兰尼镍作催化剂, 100 oC时, 环氧环己烷加氢转化率为100%, 环己醇选择性为93.2%. 从原料苯出发制得环己醇的单程收率可达14%, 由此找到一条制备环己醇的新途径.
    Rh/CeO2-SiC催化乙醇部分氧化制氢
    李星运, 王发根, 潘秀莲, 包信和
    2013, 34 (1):  257-262.  DOI: 10.3724/SP.J.1088.2013.30105
    摘要 ( 1793 )   [Full Text(HTML)] () PDF(1293KB) ( 855 )  
    设计合成了Rh/CeO2-SiC新型催化剂, 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等表征结果表明, SiC表面均匀分散了4 nm左右的CeO2纳米颗粒, 进而可很好地分散Rh纳米粒子. 该催化剂在乙醇部分氧化制氢反应中显示出优越的催化性能, 乙醇转化率及H2选择性随反应温度的提高而提高, 700 oC时乙醇转化率为100%, H2选择性为50%, CO选择性仅为13%, 且反应40 h未见明显失活, 反应后催化剂表面没有明显的积炭生成. 该催化剂上较低的CO选择性及抗积炭性能可归因于SiC的热传导性能以及CeO2中活泼晶格氧的作用.
    Ni/SiO2 和 SO3H-C/SBA-15 复合催化剂上硝基苯加氢制对氨基苯酚
    白玉婷, 朱学成, 张利雄, 徐南平
    2013, 34 (1):  263-271.  DOI: 10.3724/SP.J.1088.2013.20846
    摘要 ( 1924 )   [Full Text(HTML)] () PDF(551KB) ( 816 )  
    将 Ni/SiO2 催化剂与磺酸功能化的 C/SBA-15 固体酸 (SO3H-C/SBA-15) 混合用于催化硝基苯制对氨基苯酚的反应, 考察了二者的质量比、反应压力和温度、搅拌速度和反应时间等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采用 X 射线衍射、H2 程序升温脱附、透射电镜、N2 吸附-脱附、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Ni/SiO2 上活性中心分布均匀, 碳含量为 40% 的 SO3H-C/SBA-15 上固体酸酸值最大. 当 Ni/SiO2 和 SO3H-C/SBA-15 质量比为 1:6 时, 反应活性较好; 在 120 ºC, 0.6 MPa 和搅拌速度 1200 r/min 的条件下反应 3 h, 硝基苯转化率为 85.1%, 对氨基苯酚选择性为 23.8%. 与文献中大多数采用 Pt 和固体酸混合用作催化剂时相当.
    感谢高被引作者—2011年影响因子由0.752升高到1.171
    2013, 34 (1):  272-274. 
    摘要 ( 1100 )   [Full Text(HTML)] () PDF(183KB) ( 705 )  
    《催化学报》作者指南
    2013, 34 (1):  278-281. 
    摘要 ( 836 )   [Full Text(HTML)] () PDF(219KB) ( 4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