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色谱
    Chinese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2020, Vol. 38, No. 10
    Online: 2020-10-08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第38卷第10期目次
    2020, 38 (10):  0-0. 
    摘要 ( 16 )   PDF(4987KB) ( 30 )  
    专论与综述
    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技术及其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
    梁玉, 张丽华, 张玉奎
    2020, 38 (10):  1117-1124.  DOI: 10.3724/SP.J.1123.2020.03005
    摘要 ( 347 )   HTML ( 29 )   PDF(2925KB) ( 174 )  

    蛋白质组学研究在生物学、精准医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研究面临的巨大挑战来自生物样品的复杂性,因此在质谱(MS)鉴定技术不断革新的同时,发展分离技术以降低样品复杂度尤为重要。毛细管电泳(CE)技术具有上样体积小、分离效率高、分离速度快等优势,其与质谱的联用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到关注。低流速鞘流液和无鞘流液接口的发展及商品化推动了CE-MS技术的发展。目前毛细管区带电泳(CZE)、毛细管等电聚焦(CIEF)、毛细管电色谱(CEC)等分离模式已与质谱联用,其中CZE-MS应用最广泛。目前被广泛采用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策略主要是基于酶解肽段分离鉴定的"自下而上(bottom-up)"策略。首先,CE-MS技术对酶解肽段的检测灵敏度高达1 zmol,已成功应用于单细胞蛋白质组学;其次,毛细管电泳技术与反相液相色谱互补,为疏水性质相近的肽段(尤其是翻译后修饰肽段)的分离鉴定提供了新的途径。基于整体蛋白质分离鉴定的自上而下"top-down"策略可以直接获得更精准、更完整的蛋白质信息。CE技术在蛋白质大分子的分离方面具有分离效率高、回收率高的优势,其与质谱的联用提高了整体蛋白质的鉴定灵敏度和覆盖度。非变性质谱(native MS)是一种在近生理条件下从完整蛋白质复合物水平上进行分析的质谱技术。CE与非变性质谱联用已被尝试用于蛋白质复合体的分离鉴定。该文引用了与CE-MS和蛋白质组学应用相关的93篇文献,综述了以上介绍的CE-MS的研究进展以及在蛋白质组学分析中的应用优势,并总结和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基于毛细管电泳技术的高灵敏度蛋白质组学技术发展
    杨云, 田瑞军
    2020, 38 (10):  1125-1132.  DOI: 10.3724/SP.J.1123.2020.03003
    摘要 ( 132 )   HTML ( 13 )   PDF(883KB) ( 66 )  

    近年来,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样品前处理、分离技术和质谱检测技术方面获得了快速发展,已经可以实现在几小时内对上万种蛋白的同时定性和定量分析。然而,目前的主流蛋白质组学技术仍无法满足极微量生物样品,尤其是单细胞样品的组学分析需求。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具有峰宽窄、柱效高、样品用量少等优势,是与高分辨质谱在线联用的理想选择之一。该文评述了集成化和在线样品前处理以及主流的纳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在高灵敏度蛋白质组学分析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挑战,认为该领域的重要技术挑战之一在于目前的纳升液相色谱分离已经无法完全匹配现代高分辨质谱超过40 Hz的超高扫描速度,从而导致质谱使用效率的降低。针对上述技术挑战,该文重点探讨了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技术的独特技术优势和潜在发展机遇,主要包括:(1)面向微量酶解多肽样品的高柱效毛细管电泳分离。通过采用毛细管电色谱可以进一步改善毛细管电泳柱容量不足的局限;(2)面向高灵敏度分析的无鞘液/鞘液接口开发;(3)高效毛细管电泳分离与高扫描速度质谱检测的协同化使用。总之,我们预期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望在针对单细胞等超微量生物学样品的蛋白质组学分析中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亲和毛细管电泳技术在蛋白质-DNA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余方志, 章大鹏, 袁征, 赵强, 汪海林
    2020, 38 (10):  1133-1142.  DOI: 10.3724/SP.J.1123.2020.03007
    摘要 ( 145 )   HTML ( 22 )   PDF(1942KB) ( 74 )  

    蛋白质-DNA的相互作用在决定细胞命运的许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蛋白质-DNA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有利于对基本生命过程的理解,为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及药物筛选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利用一些已知的蛋白质-DNA相互作用可以帮助开发先进的生物工程和生命分析技术,为相关研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因此,建立灵敏、快速的分析方法用于表征蛋白质-DNA的相互作用十分重要。高效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技术因其超高的分离效率、极低的样品消耗与较短的分析时间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化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多个研究领域。其中,亲和毛细管电泳(affinit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ACE)技术已经成为考察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研究工具。这篇文章综述了亲和毛细管电泳技术自建立以来在蛋白质-DNA相互作用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经典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着重介绍,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亲和毛细管电泳技术简介;(2)利用亲和毛细管电泳技术进行蛋白质-DNA相互作用的基础分子机制研究;(3)利用已知的蛋白质-DNA相互作用发展针对目标分子及目标反应的亲和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本文还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与探讨,提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增强亲和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分析能力:(1)充分发挥CE技术样品消耗少和高通量等优势,分别发展针对少量珍贵生物样品的高灵敏检测方法和针对大量未知因素的高通量筛选方法;(2)结合DNA测序及质谱技术快速筛选、鉴定未知的蛋白质-DNA相互作用的精确靶点。

    毛细管电泳序列分析技术用于在线酶分析研究进展
    田苗苗, 杨丽
    2020, 38 (10):  1143-1153.  DOI: 10.3724/SP.J.1123.2020.05008
    摘要 ( 72 )   HTML ( 13 )   PDF(4070KB) ( 43 )  

    毛细管电泳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样品消耗量少、分离效率高和分析速度快等优势,不仅是一种高效的分离分析技术,而且已经发展成为在线酶分析和酶抑制研究的强有力工具。酶反应全程的实时在线监测,可以实现酶反应动力学过程的高时间分辨精确检测,以更准确地获得反应机制和反应速率常数,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酶反应机制,从而更全面深入地认识酶在生物代谢中的功能。此外,准确、快速的在线酶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方法的发展,对加快酶抑制类药物的研发以及疾病的临床诊断亦具有重要意义。电泳媒介微分析法(EMMA)和固定化酶微反应器(IMER)是毛细管电泳酶分析技术中常用的在线分析方法。这两种在线酶分析法的进样方式通常为流体动力学进样和电动进样,无法实现酶反应过程中的无干扰序列进样分析。近年来,基于快速序列进样的毛细管电泳序列分析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在线酶分析的另一种强有力手段,以实现高时间分辨和高通量的酶分析在线检测。该文从快速序列进样的角度,综述了近年来毛细管电泳序列分析技术在线酶分析的研究进展,并着重介绍了各种序列进样方法及其在酶反应和酶抑制反应中的应用,包括光快门进样、流动门进样、毛细管对接的二维扩散进样、流动注射进样、液滴微流控进样等。

    毛细管电泳用于药物分析的研究进展
    许旭, 陈钢, 刘浩
    2020, 38 (10):  1154-1169.  DOI: 10.3724/SP.J.1123.2020.03012
    摘要 ( 232 )   HTML ( 32 )   PDF(2522KB) ( 139 )  

    药物分析是毛细管电泳(CE)的重要应用领域,所有CE分离模式与检测方法都在各种药物及其不同形式样品的分离分析中显示出特色和应用能力。该文从药品分析领域中的小分子药物(包括手性药物)及其有关物质、中药与天然产物、体内药物分析、生物制品药物分析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近几年CE在这些传统药物分析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限于篇幅,未包括现代药物分析研究比较活跃的理化常数测定、亲和毛细管电泳与结合常数研究(药物与受体间的相互作用等)、临床生物标志物分析、代谢组学和微流控芯片CE分析等方面的内容。根据目前传统药物分析领域的发展,该文关注到近期CE在顺应药物分析的法规需求、电容耦合非接触电导检测(CE-C4 D)、改进检测灵敏度与精密度、CE-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毛细管电泳、全柱成像毛细管等电聚焦(icIEF)、抗体分析等方面的新进展。该文结合文献,讨论了目前传统药物分析领域的需求,以及CE在其中的地位、挑战和机遇。对目前CE主要作为互补分析方法在化学药和中药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期待CE在生物制品分析中的特色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同时提出CE-MS和对CE分析重复性改进等新进展可能对未来CE应用领域的大幅度扩展。该综述主要涉及近3年(2017年1月到2020年2月)及部分2016年的相关文献。

    毛细管电泳药物筛选方法与技术
    钱鑫, 田晏, 罗欣欣, 潘静苗, 邓苏雅, 黄一可, 付琦峰, 夏之宁
    2020, 38 (10):  1170-1178.  DOI: 10.3724/SP.J.1123.2020.05040
    摘要 ( 85 )   HTML ( 17 )   PDF(1218KB) ( 55 )  

    毛细管电泳(CE)在新药研发领域显示着重要的应用前景。CE使用水溶液介质作为实验体系,保证了药物筛选在类似于生命介质的环境中进行,优于其他传统体外仪器筛选方法。除了维持被筛选分子和作用对象的生物活性外,CE筛选过程着重突出配体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毛细管电泳药物筛选瞄准与药理学理论相关的重要参数,如结合常数Kb 、结合速率常数Kon 和解离速率常数Koff ,有利于模拟并预测机体内靶标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该文回顾了毛细管电泳进行药物筛选的历史,评述了毛细管电泳药物筛选方法所依据的理论和相对成熟的各种常用方法,并抽取了部分典型实例以及相关技术进行说明,对以亲和毛细管电泳、动力学毛细管电泳为手段的药物筛选方法进行了介绍,包括分子和细胞层次的药物筛选,以及针对不同类型的候选药物的研究工作都有提及。毛细管电泳与多种技术的联用,包括与质谱以及化学发光等联用发挥了更大的效能。联用方法还应用于中药有效成分的筛选。毛细管电泳在DNA编码化合物库筛选中将有良好应用前景。馏分收集的发展为筛选药物提供了广阔前景,它配合指数富集配体系统进化技术为毛细管电泳药物筛选提供了更多可能。总之,毛细管电泳多样可选的药物筛选方法和技术将为新概念的药物筛选与药物评价提供有力支撑。

    芯片毛细管电泳用于人乳头瘤病毒分析的研究进展
    林雪霞, 王晨境, 林金明
    2020, 38 (10):  1179-1188.  DOI: 10.3724/SP.J.1123.2020.05016
    摘要 ( 104 )   HTML ( 16 )   PDF(2510KB) ( 60 )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一种常见的球形DNA病毒,目前已报道其可以导致6种类型的癌症发生,因此HPV病毒检测方法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芯片毛细管电泳(MCE),作为一种芯片实验设备,结合各种信号放大技术为HPV分型检测提供了简单、快速、高灵敏度和易便携化的检测方法。该文综述了MCE在常规HPV分型检测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分为MCE技术和MCE结合核酸扩增技术两个部分。综述的第一部分介绍了MCE系统、MCE芯片结构设计和电泳分离方法。典型的MCE系统包含了高压电源、分离芯片、电解液池、进样系统、检测系统等。该文还介绍了近年来应用最广泛的4种芯片通道,包括分离直通道、T型通道、蛇形通道以及双通道,并分别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芯片电泳在HPV检测中的应用和发展。由于MCE技术的应用,HPV目标物的分离时间,从以前的几个小时缩短到几分钟,极大地提高了分离速度。重点介绍了各种核酸扩增技术结合MCE检测HPV的方法。对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MCE结合用于HPV的检测技术、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的HPV检测方法、基于PCR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用于HPV分型的DNA检测、基于核酸序列扩增(NASBA)技术检测HPV mRNA、巢式PCR等进行了比较分析。其次,对HPV其他检测方法进行了总结,其中包括PCR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纳米技术、DNA探针结合电化学方法、亚铜粒子氧化还原锌掺杂的二硫化钼量子点结合T7外切酶电化学发光法和基于CRISPR/Cas12a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法。在这些非MCE方法中,电化学传感法,如阻抗法、脉冲伏安法和流动生物传感器,由于背景信号低、时间控制能力强,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最后,虽然近年来MCE技术得到了发展,所开发的设备得到了应用,但目前在MCE技术、方法和应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挑战。MCE技术在HPV分型检测应用中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MCE本身无法对HPV核酸进行信号放大,从而不能在HPV的高灵敏和高选择性分析中得到很好的应用。第二个挑战是,虽然有一些研究者已经成功地将PCR和MCE集成在一个芯片上,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仍面临困难,目前仍然没有真正集成的PCR-MCE芯片用于HPV检测。第三个挑战是目前MCE技术无法实现小型化、自动化器件的制造。最后,文章就MCE在HPV分型检测中开发更自动化、更快速以及更稳定可靠的检测技术提出了一些观点和见解,希望能对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些启发。

    纳通道的物质传输特性及应用
    李仲秋, 吴增强, 夏兴华
    2020, 38 (10):  1189-1196.  DOI: 10.3724/SP.J.1123.2020.04029
    摘要 ( 77 )   HTML ( 10 )   PDF(2773KB) ( 72 )  

    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微纳加工技术和微纳尺度物质传输理论的发展,纳通道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关注。纳通道包括生物纳通道和人工纳通道,其孔径通常为1~100 nm。在这一尺度下,通道表面与通道内物质之间的作用概率大大增强,使得纳通道表现出许多与宏观体系不同的物质传输特性,例如通道表面电荷与通道内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产生了离子选择性,通道内电化学势的不对称分布产生了离子整流特性,物质传输过程中占据通道产生了阻塞脉冲特性等。纳通道中的这些物质传输特性在传感、分离、能源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例如通过对纳通道进行功能化修饰可以实现门控离子传输;利用亚纳米尺度的通道可以实现单分子传感;利用通道与传输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实现离子、分子、纳米粒子的分离;利用纳通道的离子选择性可以在通道内实现电荷分离,将不同形式的能量(如光、热、压力、盐差等)高效转化为电能。纳通道技术是化学、材料科学、纳米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集合,在解决生物、环境、能源等基本问题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该文综述了近10年来与纳通道物质传输理论以及纳通道技术应用相关的前沿研究,梳理了纳通道技术的发展过程,并对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基于电驱动在线快速分离富集技术的研究进展
    刘玉兰, 陈雅莉, 肖小华, 夏凌, 李攻科
    2020, 38 (10):  1197-1205.  DOI: 10.3724/SP.J.1123.2020.07026
    摘要 ( 56 )   HTML ( 9 )   PDF(1567KB) ( 57 )  

    样品前处理能将待测物从复杂基质中预先分离富集出来,以提高分析方法的灵敏度、选择性和准确性,是复杂样品分析的关键步骤。样品前处理是一个非自发的、从无序到有序的熵减过程,不仅费时费力,还极易引起误差。向体系输入能量和降低体系熵值可以增强分离富集效果,加快样品制备过程。将电场引入在线样品前处理,既能向体系做功,又能驱动样品定向迁移,使前处理的熵减过程快速顺利进行,是快速样品制备的有效途径。基于电驱动的在线分离富集技术综合了多种加速策略:(1)以电场形式向体系输入能量,加速传质和传热过程;(2)采用电渗流、电泳等电驱动定向流实现样品在分离、富集、检测各步骤之间的定向迁移,保证样品前处理与检测顺利进行;(3)利用在线联用技术集成样品前处理与分析检测各步骤,从而提高自动化程度,减少人为误差;(4)通过微型化装置或微萃取方法提高样品制备效率,缩短样品制备时间。该文总结了近10年与基于电驱动的在线快速分离富集技术相关的90多篇文献,综述了该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电驱动毛细管在线快速分离富集技术、电驱动芯片在线快速分离富集技术和电驱动膜萃取在线分离富集技术各自的优势和潜力,并展望了该类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趋势。

    微型述评
    基于DNA定向固定化技术构建毛细管固定化酶微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宋佳一, 李梦琦, 沈昊, 周梓昕, 贺雯婷, 苏萍, 杨屹
    2020, 38 (10):  1206-1210.  DOI: 10.3724/SP.J.1123.2020.05035
    摘要 ( 84 )   HTML ( 12 )   PDF(1340KB) ( 46 )  

    生物酶影响着物质代谢和质能转换等生命活动,生物体内某些酶的活性变化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新型的酶分析方法对深刻理解生物代谢过程、疾病诊断和药物研发等具有重要意义。毛细管电泳(CE)具有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操作简单和样品消耗少以及可与多种检测手段联用等优点,在酶分析研究中越来越受到关注。CE酶分析主要包括离线和在线两种模式,其中,固定化酶微反应器与毛细管电泳联用(CE-IMER)的在线酶分析已经成为主要的酶分析方法之一。CE-IMER充分结合了固定化酶和CE的优势,将游离酶固定在毛细管内,不仅可以显著提高酶的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而且可以实现纳升规模溶液的自动化酶分析,进而显著降低酶分析成本。目前已有大量方法制备IMER用于CE酶分析,然而如何构建性能良好、可再生使用、酶固载量大、自动化程度高的CE-IMER一直是该领域重点研究的问题。DNA定向固定化技术(DDI)可以充分利用DNA分子的碱基互补配对(A-T,C-G),在温和的生理条件下特异性固定生物大分子。由于短链双螺旋DNA分子具有较强的机械刚性和物理化学稳定性,通过DDI将酶固定在载体表面,有利于降低传质阻力,提高酶与底物的接触能力,进而促进酶促分析过程。该文主要综述了利用DDI构建新型IMER在CE酶分析中的应用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研究论文
    电动分离统一理论
    陈义
    2020, 38 (10):  1211-1216.  DOI: 10.3724/SP.J.1123.2020.07037
    摘要 ( 49 )   HTML ( 11 )   PDF(1060KB) ( 49 )  

    在真空、气相和液相中实施线性电动分离,创造出了质谱、离子淌度谱、电泳和毛细管电泳等,但它们却未成体系,各自发展,各有理论,互不相关。该文从牛顿力学第二定律出发结合静电学理论,推导出了它们的统一运动方程,并由此推演出并简要讨论了上述各法自己的通用运动子方程和测量模式。这些方程不仅有利于系统化这些现存方法,也可用于推导和发现新型电动分离模式。

    超重现毛细管电泳的理论与例证
    陈义
    2020, 38 (10):  1217-1223.  DOI: 10.3724/SP.J.1123.2020.07038
    摘要 ( 52 )   HTML ( 15 )   PDF(3232KB) ( 77 )  

    毛细管电泳经常遭受结果不稳定、不重现的困扰。该文从理论上推导了一些新模式并以例证说明,这些模式能在一定条件下抵抗条件变化,获得超重现电泳谱图。它们是加权淌度谱、迁移电量谱、电荷密度谱、摩尔电荷密度谱、扩散系数谱、液相质量谱,以及它们各自的比例谱等,其中前4种为实时测量模式,其余的为实验后模式。这些模式需要发展新的仪器或算法,但都有发展潜力,值得深入研究。

    g-C3 N4 富集结合毛细管电泳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分析西瓜中硒形态
    冯金素, 曹玉嫔, 莫桂春, 唐莉福, 邓必阳
    2020, 38 (10):  1224-1231.  DOI: 10.3724/SP.J.1123.2020.06015
    摘要 ( 51 )   HTML ( 9 )   PDF(953KB) ( 44 )  

    硒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对人身体健康非常重要。该工作称取2.0 g三聚氰胺于反应釜中,在600℃下密闭加热2 h,冷却至室温,取0.5 g上述产物置于烧杯中在室温下超声10 h,静置30 min,取上层乳白色溶液于60℃下烘干,即得类石墨烯氮化碳(g-C3 N4 )。所制备的g-C3 N4 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粉末衍射(XRD)、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表征,证明g-C3 N4 已经成功合成。建立了毛细管电泳-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CE-ICP-MS)联用技术测定西瓜中硒形态的新方法。用胃蛋白酶作提取剂及超声波辅助提取西瓜中的硒形态,经g-C3 N4 富集、长100 cm内径100 μm毛细管分离,电泳电压为22 kV,缓冲液为8 mmol/L NaH2 PO4 -12 mmol/L H3 BO3 -0.2 mmol/L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pH 9.2),于11 min内完全分离6种硒形态。所建立的方法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采用CH4 作动态反应气消除干扰。硒脲(SeUr)、硒代胱氨酸(SeCys2 )、硒代蛋氨酸(SeMet)、亚硒酸钠(Se(Ⅳ))、硒酸钠(Se(Ⅵ))、硒代乙硫氨酸(SeEt)的线性范围(按Se计)分别为0.017~20 μg/L、0.091~50 μg/L、0.032~40 μg/L、0.023~60 μg/L、0.015~75 μg/L、0.015~30 μg/L。各硒形态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5,SeUr、SeCys2 、SeMet、Se(Ⅳ)、Se(Ⅵ)、SeEt的检出限分别为6.2、30、11、8.2、48、5.5 ng/L,回收率为96.0%~106%,RSD < 3%。将本方法应用于西瓜中硒形态分析,结果令人满意。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分析玫瑰纯露中的苯乙醇
    王伟峰, 张瑛, 杨军丽
    2020, 38 (10):  1232-1237.  DOI: 10.3724/SP.J.1123.2020.03029
    摘要 ( 70 )   HTML ( 10 )   PDF(880KB) ( 49 )  

    玫瑰纯露是玫瑰提取精油后的重要副产物,是玫瑰精油的饱和水溶液,不仅含有植物水溶活性成分,同时也保留了精油的芳香成分,含有矿物养分,具有抗衰老、清除自由基,抗过敏、抗菌、消炎、防紫外线损伤等功效,是继玫瑰精油之后护肤领域重要的优势产品之一,但目前尚无关于其质量控制的标准,市售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为此,该研究发展了一种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用于快速检测玫瑰纯露中的指标成分苯乙醇。在实验过程中分析物的定性通过标准物质加标及紫外吸收可见光谱图比对确认。实验对缓冲溶液中硼砂浓度、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浓度、分离电压、进样条件、检测条件等影响检测的关键因素进行了考察。在优化条件(分离缓冲溶液10 mmol/L Na2 B2 O7 +15 mmol/L SDS,分离电压+20 kV,检测波长208 nm,进样5 kPa,5 s)下,玫瑰纯露样品在7 min内可以完成检测。本方法对苯乙醇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50~1000 mg/L,线性相关系数(r 2 )为0.9990,检出限(LOD,S/N =3)为0.091 mg/L,定量限(LOQ,S/N =10)为0.35 mg/L,实际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8.1%~102.7%(加标水平10、100、500 g/L),相对标准偏差(RSD)≤2.8%。结果表明,该方法为玫瑰纯露及其制品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灵敏、稳定的分析方法。

    毛细管电泳法测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平均硫酸化程度
    沈煜婷, 康经武
    2020, 38 (10):  1238-1242.  DOI: 10.3724/SP.J.1123.2020.05032
    摘要 ( 93 )   HTML ( 15 )   PDF(853KB) ( 63 )  

    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LMWHs)作为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其抗凝血活性与硫酸化程度(SD)密切相关。然而,肝素类药物的生产需经历一系列复杂的工艺过程,在制备和储存过程中,肝素的硫酸基团容易水解丢失,影响抗凝血活性,这将直接影响肝素药物的使用安全性。为保证产品质量,需要发展一种快速检测肝素硫酸化程度的技术,以监测原料质量和工艺条件的稳定性。虽然已有一些测定肝素硫酸化程度的报道,但这些方法均有局限性,不适用于肝素生产的质量控制。为此,开发了一种基于毛细管电泳技术(CE)检测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的平均硫酸化程度的方法。首先,用肝素酶混合液彻底消化未分级肝素(UHF)和低分子量肝素,然后用毛细管电泳分离酶解得到的所有寡糖和二糖构建模块,并对它们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随后,根据每种寡糖和二糖的峰面积及其硫酸酯基团的数量,便可计算出每个构成肝素二糖单元硫酸化程度的平均值。使用该方法对来自两个生产商各4个批次依诺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和5个批次肝素原料进行检测,并计算了各批次样品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对不同厂家生产的依诺肝素平均硫酸化程度进行了比较,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该方法灵敏度高,准确可靠,分析速度快,在肝素类药物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胶束电动色谱柱上酶反应测定低分子量肝素的抗凝血活性
    张明瑜, 康经武
    2020, 38 (10):  1243-1248.  DOI: 10.3724/SP.J.1123.2020.07010
    摘要 ( 40 )   HTML ( 5 )   PDF(943KB) ( 33 )  
    Supporting Information

    发展了一种基于胶束电动色谱(MEKC)结合柱上酶微反应的方法,用于测定低分子量肝素(LMWHs)的抗凝血活性。肝素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后,将ATⅢ抑制凝血因子10(FXa)活性提高了约1000倍。通过测定FXa水解生色肽底物CPS产生的对硝基苯胺(p -NP)就可以测定FXa的活性。因此,通过LMWHs抑制FXa产生的对硝基苯胺的量就可以测定抗凝血活性。该方法将毛细管柱端作为微量的酶微反应器,以呋喃妥英(nitrofurantoin,NF)作为内标,依次将LMWHs溶液、ATⅢ溶液、FXa和CPS溶液导入毛细管柱端,反应物经过分子扩散、横向层流扩散混合和电压混合后反应。反应结束后,采用MEKC分离模式将产物对硝基苯胺与底物以及其他大分子分离,在其最大波长380 nm下测定产生对硝基苯胺的量,从而确定LMWHs的抗凝血活性。该方法具有自动化、重复性好、灵敏度高、样品消耗量少的优点,而且不受其他成分的干扰,可用于各种复杂样品(如血浆)中LMWHs抗FXa活性的监测。

    毛细管电泳法基于Fe(Ⅱ)与Fe(Ⅲ)的比值识别签字笔字迹的相对书写时间
    蔡瑜, 曹成喜, 卓先义, 李红根, 樊柳荫
    2020, 38 (10):  1249-1255.  DOI: 10.3724/SP.J.1123.2020.05033
    摘要 ( 51 )   HTML ( 9 )   PDF(897KB) ( 45 )  

    可疑文件中墨水笔迹的相对时间鉴定对法庭科学、刑事案件的侦破和历史文献的整理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建立了一种识别墨迹相对年代的毛细管电泳(CE)新方法。采用络合剂邻菲罗啉(1,10-phen)和反式-1,2-环己二胺四乙酸(CDTA)分别与Fe(Ⅱ)和Fe(Ⅲ)络合,然后用CE测定Fe(Ⅱ)和Fe(Ⅲ)的峰面积,通过比较从可疑笔迹中提取的Fe(Ⅱ)和Fe(Ⅲ)的峰面积比与从整个文档中提取出的Fe(Ⅱ)和Fe(Ⅲ)的峰面积比,判断整篇文字是否同时书写。实验首先对两种络合剂与两种价态铁离子的特异性络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0-phen与Fe(Ⅱ)、CDTA与Fe(Ⅲ)具有特异性络合。初步研究还表明:由于商用墨水pH值较低,墨水中的Fe(Ⅱ)在墨水瓶中比较稳定,因此Fe(Ⅱ)在墨水瓶中的氧化可以忽略不计;但当墨水书写在纸张上时,墨水中的硫酸会逐渐被纸张的纤维素所消耗,从而导致Fe(Ⅱ)在纸张中被逐渐氧化;在老化过程中Fe(Ⅱ)和Fe(Ⅲ)的峰面积比发生了变化,书写的时间越长,Fe(Ⅱ)和Fe(Ⅲ)的峰面积比就越小。该技术的成功应用依赖于找到一种合适的提取笔迹墨水的方法和CE分离测定Fe(Ⅱ)和Fe(Ⅲ)的方法。样品前处理程序如下:剪取1 cm长的墨水迹线,剪碎后放入2 mL的EP管中,加入0.5 mL 5 mmol/L的1,10-phen萃取1 min,再加入0.5 mL 20 mmol/L的CDTA振荡10 min,10000 r/min离心15 min,取上清液进行CE分离检测。CE条件如下:熔融石英毛细管(40.2 cm(有效长度30 cm)×75 μm i.d.),100 mmol/L硼酸-硼砂缓冲溶液(pH 9.2),压力上样(1.379 kPa,上样时间5 s),分离电压20 kV,检测波长254 nm,温度控制在25℃。最后,对两种不同的墨水进行了测定,以评价所建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所建方法对于鉴别可疑文件中真伪笔迹的相对年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