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
Chinese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2025, Vol. 43, No. 7
Online: 2025-07-08
上一期   

CN 21-1185/O6
ISSN 1000-8713
主编:张玉奎 院士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第43卷第7期目次
2025, 43 (7):  0-0. 
摘要 ( 4 )   PDF(8804KB) ( 3 )  
专论与综述
多孔材料基吸附剂在环境和食品样品中提取农药残留物的最新应用
徐启彤, 余濛, 谢畅, 曹衍, 梅素容
2025, 43 (7):  713-725.  DOI: 10.3724/SP.J.1123.2024.12009
摘要 ( 80 )   HTML ( 18 )   PDF(1662KB) ( 37 )  
Supporting Information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农药的使用量显著增长。随着各种新一代农药的陆续推出,其在环境中的分布特征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有必要开发快速、灵敏的多残留分析技术,以了解遗留和新型农药残留物在环境和食品介质中的分布状况。在分析过程中,样品预处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尤其是吸附剂的技术开发是关键因素。迄今为止,用于富集农药残留物的材料种类繁多。传统固相萃取(SPE)吸附剂已被广泛使用,但其缺乏特异性相互作用,选择性差。具有大比表面积和孔隙率的碳材料(如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取得了一定进步,但其活性吸附位点仍然不足。而多孔材料,包括金属有机框架(MOFs)、多孔有机聚合物(POPs)、沸石(zeolites)以及多孔碳材料(NPCs)因孔隙率高、孔径可调、比表面积大和修饰位点丰富而显示出卓越的性能。在本综述中,我们首先介绍了提高多孔材料基吸附剂吸附性能的一些策略,包括材料杂化、单体改性、构型调制和表面性质调节;之后总结了2018年至今有关多孔材料基吸附剂用于各类农药富集的文献。文章主要讨论了农药的特性、多孔材料的设计思路和富集性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总体而言,研究人员主要根据目标农药的特性来设计吸附剂,以提高吸附性能和选择性。此外,我们还探讨了多孔材料基吸附剂的应用潜力,发现传统农药在萃取技术领域备受关注,而新型农药以及一些高频检出的农药所受关注还不够充分,在今后的吸附剂研究中应优先考虑这些目标物。

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功能化离子型分离介质研究进展
周鼎, 郭丹丹, 朱岩
2025, 43 (7):  726-733.  DOI: 10.3724/SP.J.1123.2024.06002
摘要 ( 27 )   HTML ( 10 )   PDF(2394KB) ( 10 )  

树状大分子作为一种拥有独特树形结构的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正逐渐被应用于色谱前处理材料的制备以及色谱固定相填料的修饰中。其中,聚酰胺-胺(PAMAM)树状大分子因其广泛的使用和显著的特性,成为该领域内备受关注的材料之一。在制备与修饰PAMAM功能化分离材料的过程中,PAMAM树状大分子所含的大量功能化末端基团为分离材料表面带来了丰富的相互作用位点;PAMAM树状大分子的超支化结构使得在有限的基质表面上能实现更高的接枝效率;同时,PAMAM树状大分子可控的树状结构有效调控了分离材料表面的结构。特别是整数代的PAMAM树状大分子,其末端氨基官能团经过质子化或季铵化修饰后,会带上高密度正电荷,从而与带负电荷的阴离子物质产生良好的静电相互作用,展现出对带电物质良好的富集与分离性能。本文基于整数代PAMAM树状大分子的结构特点,从离子相互作用机理出发,总结了经过质子化或季铵化修饰的PAMAM树状大分子在离子型吸附剂及离子色谱固定相填料制备领域的研究进展。同时,对这类材料未来的发展潜力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研究论文
氨基酸型亲水作用色谱固定相的制备及其色谱性能评价
徐改改, 易阳, 刘萍萍, 张文芬
2025, 43 (7):  734-743.  DOI: 10.3724/SP.J.1123.2025.04015
摘要 ( 25 )   HTML ( 6 )   PDF(1696KB) ( 9 )  

以亲水性L-羟基脯氨酸和L-脯氨酸为改性剂,采用连续固液反应,成功制备了两种氨基酸型亲水相互作用液相色谱(HILIC)固定相,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热重分析、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系统表征。结果表明,两种功能化色谱固定相制备成功,键合量分别为0.193 mmol/g和0.178 mmol/g,均具有良好的热力学稳定性。在HILIC模式下,以磺胺、杂环胺、核苷、植物生长调节剂、黄酮、胺类物质为溶质,考察了两种固定相的色谱分离性能,结果表明,L-脯氨酸固定相和L-羟基脯氨酸固定相与分析物之间均存在亲水、π-π等相互作用,并且L-羟基脯氨酸固定相还存在氢键相互作用。L-羟基脯氨酸固定相对磺胺、植物生长素、黄酮等极性小分子具有良好的分离效果,证明该固定相可用于极性化合物分离。该研究拓展了氨基酸在色谱分离领域的应用,也为HILIC固定相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丙烯海松酸键合硅胶固定相的制备及其在混合模式色谱分离中的应用
曾磊, 韦梦玲, 韦伟, 李浩, 史伯安, 雷福厚
2025, 43 (7):  744-755.  DOI: 10.3724/SP.J.1123.2024.10010
摘要 ( 63 )   HTML ( 7 )   PDF(2218KB) ( 7 )  
Supporting Information

本文以松香树脂酸衍生物丙烯海松酸为功能单体,通过开环反应将其键合到由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修饰的烷基硅胶上,制备得到丙烯海松酸键合硅胶色谱固定相(Sil-APA)。傅里叶红外光谱、元素分析、Zeta电势分析和热失重分析等表征方法证明Sil-APA成功合成。由于Sil-APA固定相表面存在氢化菲环、羟基、羰基和羧基等功能基团,因此在分离过程中分析物与固定相之间会存在多种相互作用从而提升其分离性能。以疏水性、亲水性和有机碱性化合物为探针,通过研究流动相中有机相含量、pH和盐浓度对其保留性能的影响,证明Sil-APA固定相与分析物之间除疏水相互作用外,还具有亲水相互作用和弱阳离子交换作用,多重保留机制表明Sil-APA柱适用于混合模式液相色谱。Sil-APA柱对不同组分分析物具有良好的分离选择性进一步表明Sil-APA具有混合模式色谱性能,也证明其在复杂样品分析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此外,Sil-APA柱还具有良好的重复性(RSD为0.076%~0.356%,n=10)、稳定性(RSD为0.05%~0.193%,n=5)和重复制备性(RSD为0.498%~2.806%,n=4)。综上所述,本研究制备了一种基于丙烯海松酸改性硅胶色谱固定相,其在混合模式下展出的优异分离性能揭示了丙烯海松酸作为色谱固定相功能单体的可能性。该工作拓展了松香树脂酸在色谱分离领域的发展,也为在液相色谱领域开发基于天然产物改性硅胶的色谱固定相提供新的思路。

冷冻诱导相分离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快速测定人血清中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
王建迪, 王仪伟, 吴佳欣, 施致雄
2025, 43 (7):  756-766.  DOI: 10.3724/SP.J.1123.2024.11028
摘要 ( 65 )   HTML ( 5 )   PDF(1852KB) ( 23 )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s)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显著的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风险。血清测定是开展PFASs的人群内暴露评估及人群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因此亟需建立可快速准确测定大规模人群血清中PFASs 的分析技术。本研究建立了可快速测定血清中31种PFASs的方法。血清中加入稳定性同位素内标后采用乙腈萃取,通过集净化与富集为一体的冷冻诱导相分离处理后,采用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在选择反应监测模式下采集质谱数据,内标法定量。对仪器分析参数和冷冻诱导相分离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以乙腈为萃取溶剂,冷冻诱导相分离时溶液中乙腈体积分数为35%,-20 ℃下冷冻1 h为最佳样品前处理条件。在优化后的条件下,PFASs在0.5~20 ng/mL范围内线性良好,检出限为0.01~25 pg/mL,定量限为0.03~83 pg/mL;在5和25 ng/mL加标水平下,PFASs的平均回收率为60.5%~129.6%,相对标准偏差≤22.8%;在5 pg/mL定量限加标水平下,PFASs的平均回收率为61.6%~199.1%,RSD≤29.4%。采用所建立的方法测定了北京市顺义区50份孕妇血清样本,其中PFASs总和含量中值与均值分别为21.8和22.9 ng/mL,含量范围为0.456~73.9 ng/mL。有24种PFASs检出率在30%以上,其中9种检出率大于80%。高检出率表明PFASs的人群暴露普遍存在,同时胎儿可通过母-婴传递暴露于PFASs。此外传统PFASs和新型替代品检出率和污染水平均较高,人群暴露和潜在健康风险不容忽视。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操作简单,有机溶剂和耗材消耗极少,灵敏度和稳定性良好,适用于大规模人群监测与环境流行病学研究。

基于复合净化柱-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鱼、虾、蟹中50种兽药残留
邓惠丹, 吉小凤, 肖英平, 夏强, 杨华
2025, 43 (7):  767-778.  DOI: 10.3724/SP.J.1123.2024.11017
摘要 ( 33 )   HTML ( 11 )   PDF(750KB) ( 9 )  
Supporting Information

建立了一步式复合净化柱样品前处理方法-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测定鱼、虾、蟹中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硝基咪唑类、磺胺类、酰胺醇类、苯并咪唑类及敌百虫、金刚烷胺、尼卡巴嗪共50种兽药残留的方法。5 g样品经1.0%乙酸乙腈溶液提取,无水硫酸钠盐包去除水分,FAVEX净化柱净化,净化液氮吹至近干,0.2%甲酸水溶液-甲醇(9∶1,v/v)复溶残渣至1.0 mL,过滤膜后待测物经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 μm)分离,在正、负离子模式下以UPLC-MS/MS多反应监测模式采集数据,分别用同位素内标法、基质溶液外标法定量。在最优的仪器参数及前处理条件下进行方法验证,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在各自相应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90 0,检出限(LOD)为0.2~6.0 μg/kg,定量限(LOQ)为0.5~20.0 μg/kg。取鱼、虾、蟹的空白样品进行3个水平的加标回收试验(n=6),50种兽药的平均回收率为60.1%~119.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11%~15.6%。将该方法应用于150批次实际样品的测定,兽药残留检出率为47.3%,超标率为7.3%,说明水产品中确实存在兽药残留的现象,后续应加强对水产品中兽药残留的风险预警和评估。该方法具有前处理过程简单、检测效率高、有机试剂消耗少、成本低等优点,适用于同时测定鱼、虾、蟹中多种兽药残留,可为水产品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和预警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超声提取-气相色谱-质谱法识别和测定焚香释放气体及颗粒物中的有机化合物
岳子琪, 姜璐, 李志刚, 王威, 王亚韡
2025, 43 (7):  779-792.  DOI: 10.3724/SP.J.1123.2024.10022
摘要 ( 22 )   HTML ( 5 )   PDF(818KB) ( 4 )  
Supporting Information

焚香会造成室内空气污染,长期暴露于焚香环境中会对人体健康构成风险。本研究基于超声提取-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建立了可同时测定焚香释放的气体和颗粒物中67种有机化合物(包括29种酯类化合物、7种苯系物、14种酚类化合物和17种多环芳烃)的分析方法。研究利用石英滤膜和自制的XAD-2树脂采样管分别收集室内焚香释放的颗粒态和气态组分,并将收集到的两类样品分别进行超声提取。利用气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组合式高分辨质谱(GC-Q-Orbitrap-HRMS)进行焚香成分的非靶向分析,以此实现对焚香样品中痕量有机化合物的初步鉴定;之后利用GC-MS在选择离子监测(SIM)模式下进行靶向分析,用外标法定量。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67种有机化合物在10~500 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均≥0.999 0,检出限(LOD)为0.02~0.33 µg/m3,定量限(LOQ)为0.03~0.67 µg/m3。在低、中、高3个加标水平下,67种有机化合物在气态组分中的回收率为72.7%~119.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9%~4.1%;67种有机化合物在颗粒态组分中的回收率为71.5%~118.9%,RSD为0.7%~9.5%。将所建方法应用于室内焚香样品(线香和电加热香粉)的测定,并分析了不同焚烧方式对产物种类及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焚香时间(30 min)内,线香点燃时释放的气态和颗粒态有机化合物总含量均高于电加热香粉。线香燃烧产生的颗粒态有机化合物以酚类化合物和多环芳烃为主,其次是酯类化合物,苯系物仅占很少一部分;电加热香粉产生的颗粒态有机化合物组成与线香相似。在焚烧线香释放的气态有机化合物中检测到了大量的苯系物,含量远超其他3类有机化合物;电加热香粉释放的气态有机化合物以苯系物和酯类化合物为主,其次是多环芳烃和酚类化合物。与先前报道的相关监测方法相比,本方法更为简单、高效,为焚香释放的气态和颗粒态有机化合物的灵敏筛检提供了更便捷的技术手段。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烟叶挥发性香味成分
姚小龙, 马亚云, 李媛, 施高健, 周倩玮, 张玉海, 罗宁洁, 张琳, 李斌, 邓楠, 孟令杰
2025, 43 (7):  793-804.  DOI: 10.3724/SP.J.1123.2024.10004
摘要 ( 79 )   HTML ( 5 )   PDF(2508KB) ( 40 )  

烟叶挥发性香味物质种类多且易受样品基质干扰,高效稳定的分析方法对于准确鉴定复杂基质中的挥发性香味成分至关重要。本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5个烟草产地中桔三(C3F)等级烟叶中挥发性香味成分。烟叶样品(1.0 g)在80 ℃条件下,使用80 μm二乙烯基苯/活性炭/聚二甲基硅氧烷(DVB/CWR/PDMS)萃取纤维顶空萃取30 min,在进样口处280 ℃解吸8 min。通过质谱数据库检索,初步检测到107种挥发性香味成分,采用内标法进行定量分析,酮类、芳香类和杂环类占70%以上(新植二烯除外)。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技术筛选出了代表性的差异物质。该方法及研究结果不仅为挥发性香味成分的标准化分析提供了参考,也为进一步深入挖掘与香味指标有关的物质,改善烟叶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快速滤过型净化法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筛查代用茶中125种农药残留
张权, 吴玉田, 彭蕾, 毕珊, 周贻兵, 林野, 刘利亚, 陈庆园, 周雪
2025, 43 (7):  805-814.  DOI: 10.3724/SP.J.1123.2024.09009
摘要 ( 54 )   HTML ( 9 )   PDF(1457KB) ( 19 )  

利用快速滤过型净化法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分析,建立了代用茶基质中125种不同极性农药残留的快速筛查方法。目标物经DB-1701MS石英毛细管色谱柱(30 m×0.25 mm×0.25 μm)程序升温分离,GC-MS/MS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基质匹配内标法定量。通过GC-MS/MS检测方法对代用茶中的125种代表性农药进行了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M-PFC TD-1型茶叶快速滤过型净化柱对铁皮石斛花提取液净化效果良好,而且能保证较高的农药回收率。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125种组分在0.01~1.0 m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80),方法的检出限(LOD,S/N=3)为0.003~0.02 mg/kg,方法的定量限(LOQ,S/N=10)为0.01~0.05 mg/kg,在低、中、高3个不同加标水平下125种目标物的回收率范围为62.6%~107.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13.8%(n=6)。与其他经典的前处理方法相比,本方法无需活化、平衡、洗脱步骤,消耗溶剂较少,且M-PFC TD-1柱在净化效果方面表现得更好,可直接吸附代用茶基质中的色素、生物碱等大分子干扰物,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较高,适用于大批量代用茶中农药多残留的快速筛查。采用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对贵州省食药物质试点生产企业提供的50份代用茶样品进行检测,其中在2份代用茶样品中各检出至少1种农药残留,检出率为4%。本研究为掌握代用茶产品中的农药残留种类及水平,提高相关的地方标准指标设置或技术要求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提供了技术支持。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食用油中角鲨烯和氧化角鲨烯及角鲨烯热稳定性评价
肖庚鹏, 廖丹丹, 李桂生, 罗香, 袁璐
2025, 43 (7):  815-822.  DOI: 10.3724/SP.J.1123.2024.05031
摘要 ( 17 )   HTML ( 6 )   PDF(895KB) ( 9 )  

基于QuEChERS-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建立了食用油中角鲨烯和氧化角鲨烯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正己烷提取食用油样品,使用乙二胺-N-丙基硅烷化硅胶(PSA)与硅胶(CNW BOND Si)的混合吸附剂进行净化处理。通过TG-5ms色谱柱(30 m×0.25 mm×0.25 μm)进行分离,并以角鲨烷作为内标物,在选择反应监测(SRM)模式下应用内标法进行定量分析。实验对色谱柱和吸附剂的选择分别进行了优化。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经方法学验证表明,角鲨烯和氧化角鲨烯分别在0.03~0.4 mg/L和0.29~3.8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0.992。角鲨烯和氧化角鲨烯的检出限(LOD,S/N=3)分别为0.4 mg/kg和4.0 mg/kg,定量限(LOQ,S/N=10)分别为1.2 mg/kg和12 mg/kg。在3种不同类型的食用油中分别进行加标回收试验,在低、中、高3个加标水平下,角鲨烯和氧化角鲨烯的回收率分别为81.9%~102.5%和89.4%~116.1%,相对标准偏差(RSD, n=6)分别为3.5%~6.8%和3.2%~7.4%。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稳定可靠、LOD低等优势,适用于食用油中角鲨烯和氧化角鲨烯的检测。利用该方法评价了花生油中角鲨烯的热稳定性,结果发现,当温度低于120 ℃时,角鲨烯未发生转化为氧化角鲨烯的现象;然而,当温度超过120 ℃后,角鲨烯的峰面积出现断崖式下降,且可明显检测到氧化角鲨烯的生成。利用该方法对菜籽油、花生油、大豆油和玉米油4类食用油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样品均检出角鲨烯,而氧化角鲨烯未在任何样品中检出。该方法旨在为食用油的储存管理以及品质快速鉴别提供新的思路。

教学研究
色谱分析实验教学革新与创新人才培养
黄军, 吕占霞, 高珍, 李美仙, 周颖琳
2025, 43 (7):  823-829.  DOI: 10.3724/SP.J.1123.2024.12019
摘要 ( 55 )   HTML ( 5 )   PDF(2986KB) ( 15 )  

色谱类实验是仪器分析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培养具有科学思维创新人才的需求,自2017年起,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开设的仪器分析实验课程以色谱类实验教学为改革试点,通过加强实验内容设计,注重实际样品分析,提高学生参与度,增强学生自由探索度,强化学生分工合作并采用虚实结合的教学形式等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改革举措,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了学生对仪器分析原理和仪器结构功能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强化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有力促进了培养创新人才这一核心目标的实现。

仪器研制与应用
全自动进样与馏分收集一体设备的研制
周新颖, 孔维恒, 于徳秀, 李唐裔, 马周, 衣欣, 王丰琳, 李彤
2025, 43 (7):  830-835.  DOI: 10.3724/SP.J.1123.2024.12005
摘要 ( 54 )   HTML ( 7 )   PDF(1216KB) ( 17 )  

制备色谱在制药、化工和食品等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分离与纯化角色。为了提升其分离效率及使用便捷性,研发了一款新型的制备型色谱设备,该设备集成了自动进样与馏分收集功能,旨在满足现代工业对于高效分离和精确收集的需求。本文详细介绍了该设备的设计理念和工作原理。设备通过先进的自动化技术,显著提高了进样速率,并降低了人为操作的误差,使得整个实验过程更加科学和高效。同时,馏分收集系统也经过优化,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进行灵活调整,确保所收集的目标成分具有更高的纯度与回收率。本文创新地采用高速伺服电机驱动X、Y、Z轴独立运行,使得仪器在设定托盘范围内任意位置完成高速进样和收集动作,实现了样品进样和收集的同步进行;同时利用下位机控制,实现对进样和收集位置的校准,保证进样和收集位置的准确性;此外,本设备可兼容多种规格样品托盘,可以满足1~200 mL/min流量范围内的制备需求。对该设备的重复性和可靠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重复性和可靠性指标均能达到使用要求。利用该设备的进样和收集功能对甜菊苷和莱鲍迪苷A样品进行分离和纯化,该设备显示出优异的性能,包括快速分离、稳定输出和精准收集。结果表明,该设备在实现进样分离的同时,可完成样品收集动作,为相关行业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分离与纯化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