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色谱
    Chinese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2021, Vol. 39, No. 11
    Online: 2021-11-08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第39卷第11期目次
    2021, 39 (11):  1148-1148. 
    摘要 ( 35 )   PDF(4847KB) ( 40 )  
    聚焦
    基于纳升电喷雾电离直接进样质谱的代谢组学分析方法最新研究亮点
    郭寅龙
    2021, 39 (11):  1149-1150.  DOI: 10.3724/SP.J.1123.2021.08026
    摘要 ( 132 )   HTML ( 217 )   PDF(824KB) ( 98 )  
    研究快报
    基于智能手机的便携式毛细管电泳装置检测消毒剂中2种季铵盐
    王源豫, 张瑞华, 张强, 曹成喜, 樊柳荫, 刘伟文
    2021, 39 (11):  1151-1156.  DOI: 10.3724/SP.J.1123.2021.04030
    摘要 ( 149 )   HTML ( 47 )   PDF(1572KB) ( 82 )  

    现有的小型毛细管电泳(CE)装置仍采用平板或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其便携性仍存在明显不足。针对这一问题,发展了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CE装置,实现了真正的便携式定量分析。该装置集成了电容耦合式非接触式电导检测(C4D)和蓝牙通信功能,并提供了手机界面软件。通过手机界面软件,不仅可以控制CE装置的电泳运行,还可以实时接收C4D检测器发出的数据信息,显示电泳图谱和进行数据处理。该装置尺寸为20 cm×20 cm×15 cm,重量为2 kg。为了验证所设计装置的性能,采用季铵盐(QAs)消毒剂(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DDBAB)和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作为分析对象。实验数据表明,DDBAB和DTAB线性范围分别为20~1000和30~1000 μmol/L,线性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95和0.9989,检出限(LOD)分别为10和13 μmol/L,日内相对标准偏差(RSD, n=3)分别为1.9%和2.7%。另外实验对DDBAB和DTAB混合离子液进行了测试,在8 min内可实现基线分离。最后,对现场使用的新洁尔灭消毒液中QAs进行了加标回收试验,DDBAB和DTAB的回收率分别为100.5%~101.5%和96.2%~99.3%。研究结果表明,所开发CE装置具有线性好、LOD低、重复好、准确性高,尤其便携好等优点,可用于消毒液中QAs现场定量检测。

    专论与综述
    外加场分离技术与微流控技术联用在微纳尺度物质分离中的研究进展
    崔嘉轩, 刘璐, 李东浩, 朴相范
    2021, 39 (11):  1157-1170.  DOI: 10.3724/SP.J.1123.2020.12032
    摘要 ( 95 )   HTML ( 31 )   PDF(9139KB) ( 54 )  

    微纳尺度物质的分离和分选在精准医学、材料科学和单细胞分析等研究中至关重要。精准、高效和快速的分离微纳尺度物质能够为癌症的早期诊断、生物样品检测和细胞筛选提供重要帮助,其中基于外加场分离技术的分离微纳尺度物质因可以对微纳尺度物质高效在线分离和分选,被广泛应用于微纳米颗粒、外泌体以及生物细胞的分离工作中,而目前多数外加场分离技术存在装备繁琐和样品消耗大等问题。微流控技术是一种通过制作微通道和微流控芯片操纵微小流体对微纳尺度样品组分进行分离的技术,因具有快速检测、高通量、在线分离、集成性高、成本低等优势现被应用于微纳尺度物质分离分析中,是一种微纳尺度物质分离的有效方法,通过在微流控芯片上设计不同的通道及外部配件提高主动场对微纳尺度物质分离效率。外加场分离技术与微流控技术联用可以实现微纳尺度物质的无损、高效、在线分离。该综述主要概述了近年来在微流控芯片上依托流动场、电场、磁场及声场等外加场分离技术来提高对微纳尺度物质分离效率的研究现状,并将各个外力场对单细胞、微颗粒等微纳尺度物质的分离进行分类介绍,总结各自的优缺点及发展应用,最后展望了外加场分离技术与微流控技术联用在应用于癌细胞的早期筛查、精确分离微尺度物质领域的未来发展前景,并提出联用技术的优势和未来应用等。

    研究论文
    液晶分子印迹整体柱的制备及其分子识别热力学
    魏琴, 陈秀秀, 白丽红, 赵亮, 黄艳萍, 刘照胜
    2021, 39 (11):  1171-1181.  DOI: 10.3724/SP.J.1123.2021.01017
    摘要 ( 77 )   HTML ( 21 )   PDF(989KB) ( 42 )  

    液晶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因刚性液晶单体的加入而在超低交联度水平下也能印迹和识别模板分子,有效解决了传统MIPs因高交联度造成的位点包埋、结合容量低、传质慢等问题。尽管液晶MIPs具有如此独特的优势,但却面临着由于交联度的大幅度降低而导致印迹效果下降的问题。为了研究液晶MIPs的结合特性,制备具有良好印迹效果的低交联液晶MIPs,该文通过二次接枝聚合,制备了一系列不同交联度的液晶分子印迹整体柱,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聚合参数与印迹整体柱亲和性的关系。实验中选用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TRIM)为交联剂,以甲苯和十二醇为致孔剂合成整体柱骨架,并在此基础上以(S)-萘普生为模板,加入液晶单体4-氰基苯基单环己基乙烯(CPCE)进行二次聚合接枝。实验中系统考察了流动相中乙腈比例及缓冲液pH值对色谱保留的影响,结果发现液晶单体的加入使得MIPs对萘普生保留控制机制由原来的氢键作用变为了疏水作用;通过动态吸附实验得到的突破曲线经前沿分析及对吸附等温线Langmuir、Freundlich和Scatchard分析拟合,发现交联度为15%时液晶MIPs印迹因子最大(3.78)、非均一性最强,且特异性吸附量高于非特异性吸附量。液晶MIPs的计量置换模型(SDM-R)分析表明,液晶印迹整体柱对模板分子的总亲和力(ln A=0.645)明显高于其类似物;而从空间匹配程度看,与液晶印迹整体柱空间匹配程度最高的是酮洛芬而非模板分子,但液晶印迹整体柱对酮洛芬的总亲和力(ln A=0.242)不及模板分子的一半,表明在本低交联液晶印迹系统中,空间效应不是决定印迹系统识别能力的主要因素。进一步的分离热力学研究发现,低交联液晶印迹柱的|ΔΔH|<T|ΔΔS|,而交联度为70%的非液晶MIPs柱的|ΔΔH|>T|ΔΔS|,表明液晶MIPs的分离过程是一个熵控制过程,而常规无液晶MIPs的分离过程是一个焓控制过程。上述结果表明,液晶单体的加入改变了MIPs的识别机制,适当的低交联度可显著提高液晶MIPs的识别性能,因此液晶MIPs这些特质有望使其成为新一代的MIPs。

    基于三甲基苯磺酰羟胺消除反应的氧连接氮乙酰葡萄糖胺修饰肽段的精准鉴定
    郭志新, 李航, 秦伟捷
    2021, 39 (11):  1182-1190.  DOI: 10.3724/SP.J.1123.2020.12024
    摘要 ( 116 )   HTML ( 27 )   PDF(2237KB) ( 58 )  
    Supporting Information

    氧连接氮乙酰葡萄糖胺(O-GlcNAc)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它在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研究证实,O-GlcNAc糖基化修饰稳态的破坏与人类多种疾病的发生相关,大规模富集鉴定O-GlcNAc糖基化修饰蛋白有助于发现新的临床疾病诊断标志物。由于O-GlcNAc糖基化修饰丰度较低,形成的糖苷键不稳定,O-GlcNAc糖基化修饰蛋白/肽段的富集鉴定面临一定挑战。近年来,全乙酰化的非天然糖代谢标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O-GlcNAc糖基化修饰蛋白/肽段的富集鉴定。然而,最新的研究发现,在细胞代谢标记过程中,全乙酰化的非天然单糖会同时标记半胱氨酸的巯基而引入半胱氨酸巯基-叠氮糖人为修饰物。该副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O-GlcNAc糖基化修饰蛋白/肽段的富集鉴定。鉴于此,研究发展了一种通过三甲基苯磺酰羟胺(MSH)特异性氧化消除半胱氨酸巯基-叠氮糖人为修饰物的方法,进而显著提高O-GlcNAc糖基化修饰肽段的精准鉴定。该方法建立于温和的磷酸钠缓冲液(50 mmol/L, pH=8)体系,利用过量的MSH,于95 ℃避光振荡反应30 min,可完全消除半胱氨酸巯基-叠氮糖人为修饰物。该方法应用于Hela细胞中,可有效消除叠氮全乙酰化半乳糖胺(Ac4GalNAz)代谢产生的半胱氨酸巯基-叠氮糖人为修饰物,从而成功富集鉴定到157条O-GlcNAc糖基化修饰肽段,归属于130个蛋白质。该方法有效去除了半胱氨酸巯基-叠氮糖人为修饰物对代谢标记结果的干扰,为非天然糖代谢标记技术在糖蛋白组学分析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策略。

    血清和血清外泌体的蛋白质组分析及其在肝内胆管癌中的应用
    杨凯歌, 王薇薇, 王彦, 阎超
    2021, 39 (11):  1191-1202.  DOI: 10.3724/SP.J.1123.2021.04009
    摘要 ( 238 )   HTML ( 29 )   PDF(5557KB) ( 83 )  

    外泌体是由各种类型细胞在正常或非正常生理情况下分泌释放至细胞外且携带多种生物活性分子的细胞外囊泡,在细胞间通讯和免疫应答等生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肝内胆管癌是一种胆道上皮恶性肿瘤,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且生存率较低,目前常用的诊断手段包括依赖于影像设备的诊断方式和灵敏度及特异性较低的诊断标志物等,这些手段的不足对发展新的特异性标志物提出了需求。该文对血清中的外泌体进行了分离和表征,并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技术针对健康组与肝内胆管癌患者组的血清样本和血清外泌体样本进行了无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分别从两种类型样本中鉴定并筛选到271和430种可信蛋白质。基于血清样本和血清外泌体样本的可信蛋白质定量表达值进行多维统计分析都能将健康组与肝内胆管癌患者组良好地区分开。对血清样本中鉴定到的蛋白质进行差异蛋白质筛选,肝内胆管癌患者组相对于健康组有15个上调和8个下调蛋白质;对血清外泌体样本中鉴定到的蛋白质进行差异蛋白质筛选,肝内胆管癌患者组相对于健康组有33个上调和18个下调蛋白质;基于两种样本筛选到的差异蛋白质中仅有4个是重复的,且基于血清外泌体样本的51个差异蛋白质中有35个蛋白质属于外泌体蛋白质数据库。针对差异蛋白质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与差异蛋白质相关的分子功能、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主要涉及天然免疫反应、炎症反应和凝血等过程。该研究为发现肝内胆管癌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探究肝内胆管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等过程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价值。此外,通过比较研究发现血清外泌体样本能够获得较多的差异蛋白质和生物学信息,证明了外泌体作为组学分析样本的价值和应用潜力。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茄梨和红茄梨成熟期果皮代谢产物的差异分析
    牟红梅, 慈志娟, 艾沙江·买买提, 梁艳萍, 刘笑宏, 杜晓云, 于强, 李庆余, 李元军
    2021, 39 (11):  1203-1212.  DOI: 10.3724/SP.J.1123.2021.05002
    摘要 ( 134 )   HTML ( 38 )   PDF(3385KB) ( 72 )  

    为了探究西洋梨品种茄梨及其红色芽变红茄梨成熟期果皮代谢产物差异,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茄梨和红茄梨成熟期果皮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构建了多变量统计分析模型,结合模型和变量重要性投影与最大差异倍数值,基于精确质量数、二级碎片以及同位素分布,使用PMDB(Plant Metabolome Database)数据库进行定性,筛选并鉴定出茄梨和红茄梨果皮中显著性变化(P<0.05, VIP(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1)的差异代谢物有83种,主要包括酚酸类、黄酮类和氨基酸类物质,涉及类黄酮代谢、氨基酸代谢、苯丙烷类代谢等代谢途径,其中53种物质含量上调,30种物质表达下调。通过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数据库进一步对差异代谢物质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差异代谢物主要分布在20条代谢途径中,P<0.05的代谢途径有6条,分别是类黄酮生物合成、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苯丙烷生物合成、丁酸酯代谢、苯丙氨酸代谢、酪氨酸代谢。这些差异代谢物的变化可能是导致茄梨和红茄梨果皮色泽不同的原因。该研究从植物代谢组学角度初步揭示了茄梨和红茄梨成熟期果皮的代谢产物差异性。

    QuEChERS-同位素内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动物源性食品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类农药残留
    戴唯, 李巧, 朱明, 梁艺馨, 蔡秋, 王缅, 李洁, 刘康书, 王兴宁
    2021, 39 (11):  1213-1221.  DOI: 10.3724/SP.J.1123.2021.01029
    摘要 ( 156 )   HTML ( 37 )   PDF(1448KB) ( 120 )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动物源性食品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类农药残留量的方法。选取猪肉、牛肉、鸡肉、猪肝、鸡蛋和牛奶作为样品,样品经乙腈提取,4 g无水硫酸镁(MgSO4)和1 g氯化钠(NaCl)盐析脱水后,取上清液经50 mg N-丙基乙二胺(PSA)+50 mg十八烷基硅烷(C18)粉末净化(含150 mg MgSO4)。采用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18柱分离待测物,电喷雾电离,正负离子切换多反应检测模式检测,以乙腈和5 mmol/L乙酸铵水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基质匹配内标法定量。在猪肝、鸡蛋基质中,矮壮素、噻苯隆和多效唑在0.1~100 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在猪肉、牛肉和鸡肉中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0.1~50 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在牛奶基质中,噻苯隆和多效唑的线性范围为0.05~10 μg/L,矮壮素的线性范围为0.05~5 μg/L,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0。以信噪比(S/N)≥3对应的添加水平作为检出限(LOD), S/N≥10对应的添加水平作为定量限(LOQ),矮壮素、噻苯隆和多效唑在不同基质下的LOD为0.01~0.1 μg/kg, LOQ为0.5~5 μg/kg。分别添加LOQ、2倍LOQ和10倍LOQ 3个水平的目标化合物,平均回收率为70.0%~117.4%, RSD为0.8%~16.1%。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采用基质匹配内标法定量,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基质干扰,使检测结果更加精确,可满足动物源性食品中矮壮素、噻苯隆和多效唑残留的定量检测工作。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氧化型染发产品中40种染发剂
    左雪, 邸铮, 杜勇, 杨玲, 张蓉, 邬国庆
    2021, 39 (11):  1222-1229.  DOI: 10.3724/SP.J.1123.2020.11020
    摘要 ( 216 )   HTML ( 36 )   PDF(915KB) ( 140 )  

    氧化型染发产品中的多种染发剂具有不同程度的致敏性及其他毒性,建立快速、准确检测多种染发剂的方法,为该类产品监管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十分必要。该研究建立了氧化型染发类产品中40种染发剂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染发产品经含70%乙醇的亚硫酸氢钠水溶液涡旋、超声提取,并经亚硫酸氢钠水溶液稀释后,以0.02 mol/L乙酸铵水溶液(含4%乙腈)和乙腈为流动相,采用Waters Atlantis® T3 MV Kit色谱柱(250 mm×4.6 mm, 5 μm)分离,配合柱温变化进行梯度洗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检测波长为235 nm和280 nm,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40种染发剂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 40种染发剂的检出限为5~168 μg/g,定量限为16~504 μg/g;各染发剂在3个添加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81.4%~109.6%, RSD均小于5%;各染发剂标准溶液在24 h内稳定性良好,RSD为0.2%~2.2%。与现行标准检验方法相比,该方法较大程度地增加了单一液相色谱条件下可测定的染发剂,特别是准用染发剂种类(36种),提高了检测效率,并可保证检测结果的灵敏度与准确性,适用于氧化型染发产品中多种染发剂的检测分析。

    硅胶基质固定相离子对反相液相色谱法测定强离解化合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
    刘小兰, 高薇, 梁超, 乔俊琴, 王康, 练鸿振
    2021, 39 (11):  1230-1238.  DOI: 10.3724/SP.J.1123.2021.02005
    摘要 ( 101 )   HTML ( 20 )   PDF(940KB) ( 59 )  

    反相液相色谱(RPLC)是测定正辛醇/水分配系数(log P)的有效方法,但由于缺少同类型模型化合物,RPLC在测定强离解化合物的log P时遇到挑战。该文在硅胶基质C18色谱柱上,采用离子抑制反相液相色谱(IS-RPLC)和离子对反相液相色谱(IP-RPLC)分别对中性化合物、酚酸、羧酸、磺酸及部分两性化合物的保留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在IS-RPLC模式下,利用中性化合物、弱离解的酚酸和苯羧酸作为模型化合物,建立了表观正辛醇/水分配系数(log D)与纯水相保留因子对数值(log kw)的定量结构-保留行为关系(QSRR)模型,测定了19种离解化合物的log D值,作为后续IP-RPLC的模型化合物及验证化合物。在IP-RPLC模式下,将中性、弱离解和强离解化合物作为混合模型组,以溶质静电荷ne、氢键酸碱性参数AB为桥梁,建立了线性良好的log D-log kw-IP模型,采用3种不同类型的离解化合物进行了外部验证实验,预测值误差低于10%,证实了模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预测了8种强离解化合物的log D7.0值(pH 7.0条件下的log D值)。研究表明,利用结构相关参数沟通不同类型的模型化合物,是实现IP-RPLC测定强离解化合物log D值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与聚乙烯醇基质色谱柱相比,通用型的硅胶基质色谱柱上尽管存在着更多的次级作用,但可以为强离解化合物log D的测定提供更灵活的选择。

    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同时测定纺织品中11种挥发性全氟化合物前体物
    王春兰, 张海煊, 朱丽, 胡望霞, 林紫威
    2021, 39 (11):  1239-1246.  DOI: 10.3724/SP.J.1123.2021.01043
    摘要 ( 169 )   HTML ( 26 )   PDF(1341KB) ( 98 )  

    以甲醇为提取溶剂,超声辅助提取纺织品中的全氟化合物前体物,建立了一种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GC-MS/MS)法同时测定纺织品中11种挥发性全氟化合物前体物:4种氟调聚物醇(FTOHs)、3种氟调聚丙烯酸酯(FTAs)、2种全氟辛基磺酰胺(FOSAs)和2种全氟辛基磺酰胺乙醇(FOSEs)。考察了超声提取溶剂、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对提取效率的影响,最终确定用甲醇为提取溶剂,70 ℃下超声提取60 min,目标物经VF-WAXms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 μm)程序升温分离,GC-MS/MS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外标法定量。实验结果表明:11种挥发性全氟化合物前体物在10~500 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均不低于0.9984;以信噪比为3计算,检出限(LOD)为0.002~0.04 mg/kg;以信噪比为10计算,定量限(LOQ)为0.006~0.1 mg/kg;不同材质纺织品中,11种挥发性全氟化合物前体物在高、中、低3个添加水平下的回收率为73.2%~117.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1%~9.4%(n=6)。该方法前处理简单,定性、定量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有效用于纺织品中11种挥发性全氟化合物前体物的同时检测。实际样品分析发现,当前全氟化合物前体物已被应用于纺织品整理当中。该方法的建立对我国纺织品中全氟化合物前体物风险物质的管控和检测标准的制定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非对称场流分离系统的构建及其在淀粉颗粒粒径表征中的应用
    郭雨曦, 宋天歌, 孙瑜珊, 喻倩, 窦海洋
    2021, 39 (11):  1247-1254.  DOI: 10.3724/SP.J.1123.2021.05001
    摘要 ( 135 )   HTML ( 19 )   PDF(3889KB) ( 45 )  

    淀粉颗粒粒径与分子尺寸分别在1~100 μm和20~250 nm之间,是影响淀粉功能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非对称场流分离(AF4)是一种基于样品与外力场相互作用机制的分离技术,已应用于表征淀粉分子尺寸分布。商品化的AF4系统的粒径检测范围为1 nm~10 μm,对于淀粉颗粒粒径表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该文研制了AF4分离系统;考察了其在微米尺度下对红薯、莲子和大米淀粉颗粒粒径表征的性能;采用微米尺寸的聚苯乙烯乳化球(PS)标准样品验证了构建的AF4系统的分离性能。实验结果显示,构建的AF4系统对PS混合样品(粒径2、6、12、20 μm)实现了基线分离,同商品化AF4相比提高了检测上线,具有分离表征淀粉颗粒的潜力。此外,该文研究了载液组成对淀粉颗粒分离表征的影响;通过光学显微镜验证了构建的AF4系统在微米尺度上对淀粉颗粒粒径分布的表征能力。最后,采用商品化的AF4系统串联多角度激光光散射检测器和示差折光检测器对3种淀粉分子进行了分离表征,考察了淀粉的溶解温度对其表征结果的影响。在摩尔质量10 6~108 g/mol范围内,红薯和莲子淀粉的回转半径和水合半径的比值(Rg/Rh)在0.9~1.1之间,大米淀粉的Rg/Rh在1.2~1.4之间。实验结果证明构建的AF4系统是一种快速、准确的淀粉颗粒粒径表征方法,与商品化的AF4系统结合可为研究淀粉尺寸分布与其功能性质之间的关系提供技术支持。

    技术与应用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阿胶中的驴皮源成分
    巩丽萍, 石峰, 宿书芳, 谢强胜, 咸瑞卿, 杭宝建, 赵艳霞
    2021, 39 (11):  1255-1260.  DOI: 10.3724/SP.J.1123.2021.02003
    摘要 ( 197 )   HTML ( 23 )   PDF(869KB) ( 92 )  

    近年来由于驴皮资源短缺,阿胶价格大幅度上涨,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以马、骡、猪、牛皮等熬制而成的假胶,导致阿胶质量的参差不齐,严重扰乱了市场,急需高效准确的检测方法提升阿胶品质。该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建立了阿胶中驴皮源成分的检测方法。样品加水溶解后,于37 ℃下经胰蛋白酶酶解,产生驴源性特征肽段,以0.1%甲酸乙腈溶液和0.1%甲酸水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单次分析时间10 min,在电喷雾正离子(ESI+)模式下进行多反应监测(MRM),同位素内标法定量。驴源多肽A1、A2在50~1250 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6,方法定量限(S/N=10)为20 mg/kg,在300、600、900 mg/kg 3个添加水平上驴源多肽A1、A2的回收率范围为103.2%~108.3%,各加标水平平行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3.0%,完全能够满足实际样品检测需求。对29批不同生产企业的阿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企业生产的阿胶中驴源多肽A1、A2的含量之和存在差异,含量为0.096%~0.180%,平均值为0.151%,提示驴源多肽A1、A2含量较低的阿胶生产厂家应注重皮源质量,改进生产工艺,以提升产品质量。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重现性好,可用于阿胶中驴皮源成分的测定。

    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测定食用植物油中197种农药残留
    侯靖, 陈丹, 涂凤琴, 杨明, 王梦颖, 刘梦婷
    2021, 39 (11):  1261-1272.  DOI: 10.3724/SP.J.1123.2020.12008
    摘要 ( 158 )   HTML ( 44 )   PDF(4500KB) ( 111 )  

    建立了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同时测定食用植物油中197种农药残留的方法。样品经乙腈超声提取,冷冻除脂,C18和PSA吸附剂共同净化;目标物经HP-5MS UI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 μm)分离,电子轰击源电离,全扫描模式采集质谱信息;MassHunter软件对数据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设置精确质量数偏差为±5×10-5,保留时间偏差为±0.1 min。实验考察了基质效应情况和方法学性能。结果表明,大多数农药表现出基质增强效应,需采用基质标准工作溶液进行定量。在优化的条件下,174种农药定量限可以达到0.01 mg/kg,占全部被测农药的88%,另外23种农药的定量限为0.025~0.1 mg/kg。除联苯的线性范围为2~100 μg/L外,其余农药的线性范围均为定量限~200 μg/L,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在3个添加水平(0.1、0.25和0.5 mg/kg)下,有156种农药的回收率为70%~120%,占全部被测农药的79%,有185种农药的相对标准偏差<10%,占全部被测农药的94%。应用该方法对23份市售植物油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在12个样品中检出13种农药。该方法操作简便,一次进样即可实现近200种农药的同时检测,且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和灵敏度良好,适用于食用植物油中197种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

    基于微阵列聚焦电泳的糖尿病血样临床阳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图中血红蛋白A3峰位置推测
    郭泽华, 罗芳, 李思, 樊柳荫, 伍贻新, 曹成喜
    2021, 39 (11):  1273-1278.  DOI: 10.3724/SP.J.1123.2020.12033
    摘要 ( 95 )   HTML ( 27 )   PDF(1356KB) ( 56 )  

    血红蛋白A1c(HbA1c)是糖尿病诊断的关键生物标志物,目前其常用的分析方法为阳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法(CX-HPLC, 5/50 mm分离柱),此方法虽然具有稳定、快捷与自动化等众多优点,但临床CX-HPLC(VARIANT Ⅱ system)谱图中仍存在未知峰,尤其干扰HbA1c准确测定的谷胱甘肽化血红蛋白A3(HbA3)在色谱图中的相对位置仍不清楚。针对这一问题,该文以人新鲜血液为样本,首先利用低分辨CX-HPLC对血样进行分析,提示未知峰P3存在。然后通过微阵列等电聚焦(IEF)电泳和高分辨阳离子交换HPLC(Mono-S 5/50 mm分离柱)对血样的主要血红蛋白(Hb)成分进行分析,提示未知峰P3为HbA3峰。随后,通过血红蛋白谷胱甘肽化实验,利用HbA1c峰降低、HbA3峰明显增强这一信息,进一步推测未知峰P3即是HbA3峰,其在CX-HPLC中的保留时间在1.50 min左右。最后,结合前期研究讨论了体内应激情况下Hb谷胱甘肽化对HbA1c检测的影响。该研究丰富了CX-HPLC的未知峰P3的色谱信息,为更精准诊断糖尿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